时光飞逝,2024年已悄然过半。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构成极强的威胁。
回首往昔,我们不禁要问:
那些身边辛勤耕耘的企业,你们的盈利成果究竟如何? 那些年初制定的年度降本目标,是否已经顺利达成? 主力产品的成本,是否已降至了既定的目标?
面对这些问题,答案往往并非如人所愿。
在汽车、家电、电动车等诸多行业,价格战的硝烟早已四处弥漫。为了生存并赢得竞争,各行各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虽然一时的价格战给企业带来了短期的市场扩张和销量提升,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与代价。我们是否应该反思:
这样的竞争模式是否真正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当价格战成为常态,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研发投入、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投入必将受限。长此以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从何谈起?
我们又是否能够找到更为明智的策略,来避免这种无休止的价格战?
回归企业的本质,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刻复盘,洞察根因与风险,总结经验,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在下半年奋起直追。
误区一:经验总结与提炼轻飘飘,不深刻
最常见的现象是,会中大家只是机械地罗列数据,如:上半年总成本上涨/下降了XX元、成本目标达成了XX%等等;或者陈述过去的成本表象,如:供应商原材料价格又上涨、研发选用的器件太复杂增加了制造的时间成本...
然而,这些数据和表象的总结,只是轻飘飘地反应了结果,却没有深入提炼出有效的经验、存在的问题背后潜在的根因,也就难以指引未来的有效行动。
比如,某电子消费品企业的A系列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一直降不下来,团队最初在复盘会上习惯性地让采购背锅,总结原因为:“采购没有压价,导致产品成本降不下来”。但专家带着各部门深入复盘发现,根因实际是:该系列产品不同型号的外观设计相对差异较大,导致许多零部件不能共用,增加了零部件采购规格的数量,带来了成本的上升。
后来,该公司的产品经由研发、质量、采购协同改进,减少了零部件采购规格,采购得以通过单一部件加量采购,与供应商谈判降价,最终实现了可观的降本收益。
我们常说“做数学题“,重点并不在于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关联。成本复盘也是如此,每个成本数据增减和表象的背后,都需要深入打开分析、指引行动,而不是简单地做总结。
误区二:缺乏端到端成本管理能力和机制
误区三:把复盘开成批斗会
还有比较糟糕的情况是,复盘有时会演变成一场充满火药味的批斗会。
比如公司半年度降本目标是10%,到了年中复盘时发现只完成了5%。这时候,各部门不是齐心协力地寻找问题和改进方案,而是忙于相互推卸责任,都说自己已经足够努力,成本目标完不成是其他部门的锅,导致复盘变成了批斗,却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思考:
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究其根因,是企业内缺少成本管理文化、科学机制,没有将各项降本目标指定责任人,所以无人愿意真正对降成本这件事负责。
误区四:行动计划模糊,下一步不具体
当然,也有一些成本复盘在结束时,会给出改进的行动方向。但是,具体下一步要怎么做,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谁来牵头落实,却并没有明确。
比如,成本复盘到了尾声,告诉大家:接下来,要停止做用户无法感知的设计规划;要各部门协同起来,不能段到段降本;要完善机制...
看起来似乎给出了很多行动指引,但是具体的行动计划却还是模糊的,导致各部门都有各自的理解,大家的目标和任务也没有互锁,最后众人努力方向不一致,降本工作还是段到段进行。
错误的复盘极易误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最后的结果就是:掘地三尺,降无可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