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正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高增长中成长起来的广大民营企业,面对新的发展趋势时亟需转型升级。其中,某些大型企业接连资不抵债,为广大民营企业敲响了警钟。而另一边,许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一些家族企业,不仅运营情况良好,有的营收增长还非常可观,这一现象引人深思。
要维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考量多方面因素,其中企业模式的适应性是至关重要的。过去往往给人以“保守”印象的家族企业,经过持续的模式再造和创新,有不少已成功实现了从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换,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这些“新家族企业”与时俱进地接纳先进的科技和经营理念,不断汲取着维持企业成长的动力,厚积薄发。尽管这种“新家族企业”模式还难称尽善尽美,但对于推动各地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起步于家族企业的民企不在少数。截至2023年9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家。研究显示,具有家族色彩的民营企业占民企总体的80%以上,在全部上市民企中占比近半。
“新家族企业”往往具有如下特征:
新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放眼世界,几乎所有家族企业都很注重传承并坚持长期主义。商务部今年2月的数据显示,全国老字号数量达1455个,平均“年龄”超过130岁。与传统家族企业相比,我国新家族企业在注重传承的同时,其畏惧风险和缺乏创新等问题都有较大改观,开始注重利益分享与社会责任。以家族企业某厨电集团为例,截至2022年,该集团拥有超过9600件国内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超过2400件,位列该年度我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十强。
清晰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家族企业相比,新家族企业的文化大多自觉、清晰而独特,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印记。比如,有的集团在企业文化塑造中,坚持仁爱为体、合理为度、幸福为本的儒家理念;而有的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思利及人”,强调“我们大于我、集体大于个体”的整体利益观。这样的企业文化与代际相传的家族企业特点相结合,有助于将企业的优良品质进行传承。
新的企业治理结构。传统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家族成员掌握绝对控股权和经营控制权,家族意志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虽然这种经营模式拥有认同感强、协调成本低等优点,在早期发展阶段势头迅猛,但也由于家族成员多在企业内就职,推进改革或落实新规章制度阻力很大,从长期看缺乏灵活性。而新家族企业针对家族制管理的弊端在治理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引入职业经理人开展更开明、更开放的现代化经营。2002年,某知名调味品公司成立了由家族办公室和家族基金共同组成的“家族委员会”,通过拟定“家族宪法”明确规定委员会“治理家族”的职责,而企业的经营管理则交由企业CEO负责,从而有效解决了家族成员掣肘经营的问题。
新家族企业大多发力实体经济。研究发现,新家族企业绝大多数仍处于初创时从事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尽管前些年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利润可观,但大多数新家族企业却不为所动,始终坚持主业,这也是它们遵循长期主义的体现。
社会上初步形成传统家族企业向新家族企业转变的趋势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家族过度干预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营,导致企业经营效率难以提升。随着竞争加剧,企业也迫切感到只有改革才能破局。其次,家族企业的新一代掌门人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良好的教育背景、更高的技术素质、更广阔的视野和锐意改革的精神,都为传统家族企业打破旧制度的桎梏提供了方向和选择。再次,与专注股东利益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兼顾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主义”正成为备受认可的企业范式。在此范式下,企业追求长期发展,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多方的利益得到兼顾,对于提升企业社会声誉和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也起到积极影响。最后,身处日益发达的各类要素市场,更开放的新家族企业能获得更多机会与便利,以更低成本获得外部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资源。这能够激励传统企业主动放弃过去保守和封闭的旧模式,转而采取灵活实用的新模式。
总之,相比传统家族企业,新家族企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韧性,代表了家族企业的演化方向。我国广大的民营企业或多或少都带有家族企业的基因,在向新模式发展上具有先天优势。民营企业家们应认真研讨新模式,主动调整旧模式,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放眼长远,让企业走上转型升级的康庄大道。